第一百一十二章 巧答(1 / 2)

庶女策-默语 默语 2253 字 2016-12-21

第一百一十二章 巧答

当年的动静闹得很大,周康将整个朝廷从上骂到了下,说是朝廷贪墨严重,层层而下,原本应该拨到灾民手里的赈灾的银钱却被层层剥削。而后周康又言及税收一事,说是这税收之事经过州郡官员之手,不知道被增添了多少,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虽是周康当年得正和帝一句“不畏强权,有诤臣风骨。”但是这官场本身险恶,这些也是历朝历代的遗留,周康未入官场,反倒是先将朝臣得罪个干净,伴君如伴虎,保命尚且难以一言说尽,更不用说这仕途了,周康太过直白,不懂得点到即止。

纪真口中轻轻呢喃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周康一听这话,便满意的点了点头,纪真话中之意他自然是明白的,这天下兴亡与否,其实最终受苦的人都是这天下的百姓,至于这君臣,只不过是站于棋局之外,手执棋子之人。

但见周康又追问一句,“依大小姐所见,该如何治理天下?”纪真看了眼手中棋子,将其落在天元方位,随后指了指棋局,周康一脸迷茫的看着棋面,嘴角扬起了一抹苦笑。riKr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藏富于民,方可强民富国。”纪真借用上古圣人言回之周康,周康也并不是不了解,只是一直拘泥在自己的想法之中,周康虽然一直支持改革,但是就连他自己也并不知道要从何处下手。

君轻论虽然被人提及由来已久,却一直被皇家天子所压制,一众大儒也抵制君轻论一说,对于他们而言,这帝王乃是一国之根本,轻君即是轻社稷。

前世因为此题在不久之后,再一次被人提及,引起朝廷一阵轩然大波,众多大儒出山讲解注释,却终究还是未能敌得过这以天下为重的君轻论,为此朝廷也由上而下开始了一次的变革。

“百姓富则民生安定,若是单纯国富,则只会使得朝野之上人心动荡,人心只会越来越野,但若是百姓富强,即便是天灾人祸,也只不过是生活波折。”纪真将自己的一番理解说出来,只见周康沉思已久,最后手中之子终究没能落下。

“后生可畏啊!”周康一声长叹,然后满目赞赏的看向纪真,心里却是慨叹为何这纪真偏偏是女儿之身,若是男子,这大秦怕又起以为名儒大家,甚至可以一改当下局面。

纪真落子之时,便知此局胜负,微微笑道:“是先生谦让了。”话音刚落,这纪洋便带着吴生到了书房,纪真扭头看向吴生,果真是同当时诗会上一见一般。

一张丰神俊朗的脸上,端着略微严肃端正的神情,“学生见过周先生,见过郡主殿下。”纪真对吴生的印象还是极好的,此人学识品才样样都是极好的,唯有这年纪,怕是不太合啊。

“公子多礼了,今日纪真前来,便是想问公子几个问题。”纪真并不打算跟他挑明自己的来意,想从学识方面考考他,虽听调查得来的消息,吴生此人虽然学识高,但是性格太过秉直,故此在科举试场上并不是十分得意。

吴生对于纪真的来意其实心中是有所了解的,之前与纪雪在逸云书院的一次相遇,便使得他对纪雪念念不忘,但是自己不过是一介儒生,没有功名,何谈娶妻之事,更不用说这纪家家大业大,吴家只能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却是跟纪家门不当户不对。

只不过看纪真现在的样式,想必是纪雪对他也有意,想到这里,吴生不由得挺直了背,正经肃穆的看着纪真,想要在这个未来侄女面前好好表现表现。吴生也不知道为何,每次在这纪真面前,总是压力巨大,总感觉比面对自个先生还要来的紧张,“郡主请。”

听着吴生略微有些颤抖的声音,纪真心里就不由得觉得好笑,但她自己不知道,随着前世在宫中的磨砺,那些自带威严的举动已经融入了骨髓,所以即便是现在她只是刚刚及笄的弱女子,却是带着慑人的气魄。

“敢问公子,这为官之道,是为得民心,还是简在帝心?”纪真话一出口,一旁的周康都是心下一惊,更不用说是吴生了。纪真此问,无论最终结论几何,便是大大的不敬之罪啊。

吴生面上略有失色,想了许久,随后在纪真略有深意的眼神之中慢慢开口道:“小生看来,为官之道,既不在得民心,也并不是为了简在帝心,而只是为得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纪真颇有意兴的问道:“何为初心?你又觉得为官之人应该有着怎样的初心?”不得不说,单凭吴生的这一句回答,纪真便觉得此人定是可造之材。而这一句简单的话,也是让周康陷入了沉思。吴生既没有正面回答,却也是巧妙地从中取得了一个平衡点。

“小生初心便是为这天下少上些许冤案,还得天下一丝清明,至于他人初心,小生无法得知,但小生觉得,这为官之人,本就抱着自己的初心,迎合帝心,顺应民意,方才是为官之根本。”吴生一番话,也是说出了周康当年的本意。

其实当年周康殿试之时,本意亦是如此,奈何年少轻狂,说话自是狂妄不羁,言语冲突之间便是得罪了满朝文武,也是失了帝心,甚至连百姓的支持都是寥寥无几,而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