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87 关于编剧 林济的思考(2 / 3)

有些内容他可能看过就忘了,但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内容自然而然会出现在他新写的分场里,成为完善分场不必可少的一块拼图。

最近天气很好,太阳照进窗户暖洋洋的,林济倒一杯热茶,偶尔转动一下自己生锈的大脑,只觉生活十分滋润。

他从发动机的制作原理研究到了早餐如何摆盘更精致,连中医的望闻问切技术也学到了一些。

偶尔马鑫嘀咕他,让他多出门走走,林济就转道去附近的图书馆,带上保温杯,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开馆坐到闭馆,还能看几本杂志。

这天很巧,林济刚走到书架边上,就看到了贴着“剧作家”三个字的杂志盒。

他抽出一本看了看。

林济可以在和对手嘴炮三天三夜之后再欣赏对方的著作,这毫不妨碍,哪怕他觉得对方周身被弱智笼罩,可该看的文章和剧集他还是会看的。

打开杂志的那一瞬,林济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

他经常泡编剧论坛,摒除那些酸言酸语的话,论坛里其实有不少很有见解的发言,只不过有人对创作的内容更敏感,而有人则侧重于某一题材的发展趋势,对业内的风向变动很敏感。

这个时代编剧类的著作虽然没有他上辈子多,但一些著作和观点却不乏深度,林济读了之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可连看了再剧作家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后,林济顿住了。

他默默回到书架旁,把杂志盒归于原位,脸上露出了难以形容的表情。

他刚刚浪费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生命,去看一些完全不知所云的理论。

林济可以很客观地说,发表在剧作家杂志上的一些观点,甚至不如编剧论坛的讨论新潮,而且虽然剧作家自恃矜贵,没有直白地互吹互捧,可文章词句之间那种优越感、编委们彼此间的欣赏之一同样流露了出来。

林济最吃不消这个。

不管怎么说,写文章需要言之有物,不能用套路化的文字和吹捧去填充,后者哪怕必须要有,含量也必须少一点,可剧作家这几篇文章都写得一般,内容陈旧,对于当下电视剧发展的敏感度也不够。

不过仔细想想,一线编剧的敏感度是最高的,他们处于行业的最前线,日常关注题材的兴衰,只为从固定的收视底盘里为自己争取到足够高的份额。

而养老型的编剧则不同,这群人到哪儿都被捧着,成天出席这个论坛参加那个奖项,观众的冲击不会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安坐于后方对一线编剧指指点点,日子可谓十分滋润。

林济叹了口气。

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都只愿意当一线编剧,上辈子他成为了业内人尽皆知的金牌编剧,和创作无关的事项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可就算再忙,林济也会挤出时间输入,保持一定的创作频率,他最害怕的就是成为这一类编剧。

编剧这份职业,想再进一步是很难的,一部剧红了,编剧尝试用同样的套路去创作新作品,可观众未必会买账,可能编剧整个职业生涯只有这么一部爆剧,但编剧想要堕落是很容易的借着曾经的名气招摇撞骗,开班收徒,和剧组一起把观众骗进来宰。

林济阻拦不了旁人这么干,他只能提醒自己。

他有时候很为这些同行遗憾,因为他们年轻时候创作出的作品确实惊才绝艳,能够让混迹编剧圈多年的老编剧们自惭形秽。

然而,天才的灵光一闪重点在“一”这个字上,年轻时创作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超常发挥,想复刻、想超越几乎毫无可能,如果编剧耐得住性子慢慢磨,在将来依然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业内站稳脚跟。

可如果编剧自己永远只惦记着自己的经典作品,或者认为灵光一闪是自身创作的常态,堕落起来是很快的。

而且这群人的思维已经形成,不是谁去纠正就能改变的,至少林济认为自己做不到。

他把剧作家杂志丢到一边,想打开手机骂两声,可又觉得自己有点自找没趣。

在他的观点里,这群编剧就是老僵尸,他能把人骂醒,莫非还能把老僵尸骂醒不成难度着实有些太高了。

好在编剧论坛里的帖子一直热烈,编剧们秉承着“同行是冤家”的观点,用尽自己平生仅有的知识储备去反驳同行的每一个观点。

林济着实被剧作家的文章伤到了,一进编剧论坛,他就有种进入温暖的春天的感觉。

他捡起大公鸡的账号,回复了几条帖子。

以往编剧论坛diss林济的声音很响,但自从他接二连三地出爆剧之后,论坛的同行们都知道他属于常理外的编剧,就算论坛一天飘着八百个diss他的帖子,也挡不住他部部爆红。

不能反抗,那就收编。

编剧行业里吃后宫和静梧传红利的编剧有不少,纵观时下的收视榜,穿越可谓长盛不衰。

因而,“大公鸡”刚在论坛露面,立刻被一群编剧盯上了。

“大公鸡,下一部写什么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