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喜事连连(1 / 2)

宋以琮虽然是成国公府的亲戚,但现在居住在成国公府,又是成国公夫人的亲亲外甥。现在高中了,名次还不错,不少人闻讯就开始上门送礼道贺了。

这样的情况徐母当然也不好拒绝了。毕竟是好事,人家也是来道贺的,断断没有将人拒之门外的道理。

当然了,厚礼她是不会收的,也就是意思意思的收了些不值钱的小礼。人走的时候也回了礼,这样一来也就不用担心被人抓辫子了。

成国公府好生热闹了一番。

成国公府这段时间在京城也是大出风头了,一改以往的低调。不少人都在暗中猜测成国公府是不是准备搞什么大事了。

但是吧,徐将两父子也的确是没传什么消息回来。成国公府几个人吧,看着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

这样一来大伙又有些疑惑了。

莫非是他们多想了

放榜之后很快就是殿试了,宋以琮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准备了几天,最后信心满满的去参加殿试了。

大概宋以琮自己本身就是有些才学的,加上运气也不错。殿试上皇上出的题竟然和他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有几分相似之处

他有些懊恼。当时他也就是随便瞄了一眼。

不过他也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思索了一番才郑重的写下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最后宋以琮虽然与一甲无缘,可是却也取得了二甲十二名的好成绩

这可把徐母和老太太喜的。

对老太太来说,虽然宋以琮不是成国公府的孩子,但是儿媳妇娘家的亲侄子啊关系亲着呢

以后要是和自己的孙子同朝为官,也可以相互帮扶嘛,这不就是姻亲的作用吗

这天有人往成国公府送来了一封信,徐母收到信之后激动的一拍自己的大腿,然后急匆匆的赶去了老太太那里。

“娘,我娘家来信了我大哥他们要过来,说是顺便参加慕华的及笄礼”

老太太原本已经有点昏昏欲睡的,听到这话精神一振,反射性的就要坐起来,吓得一旁伺候的老嬷嬷赶紧去扶她,免得闪了老腰

“亲家那边要来人了都有谁呀”

徐母看了看信,高兴的说“除了我爹娘年纪大了,不好出远门,其他得空的都来到时候慕华的及笄礼完了,以琮和宝彤再和他们一同回去”

宋家那边的意思是宋以琮和宋宝彤两兄妹来成国公府叨扰了许久,加上现在宋以琮又高中,是大喜事。他们想了想就干脆过来了。

两家本来也许久没有互相上门探望过了。

成国公府的老太太还健在,他们作为亲家,上门来拜访探望也是应该的。

至于另外一层意思,宋家人没在信上说。

宋以琮现在高中了,以后大概率是要在朝廷上当官的,端看分到什么部门,任什么职罢了。他们作为父母,至亲的,当然是希望他被分到一个好位置,以后都留在京城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很有必要和成国公府打好关系了。

所以他们才决定拖家带口的过来一趟。

老太太听到徐母这样说脸上顿时就露出了笑容,“好啊,这样热闹咱们府里也许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那你就好好安排吧,可不能怠慢了。你是管家的,一切事情你看着办就是”

徐母也不说什么客套话,爽朗的说道“有娘你的这些话我就能放心大胆的去安排了。”

老太太笑骂道“瞧你说的,老太太我是一个吝啬的人吗真是讨打”

“我自然是知道娘向来是好客热情又大方的,否则这信我哪敢收”

这话可不是徐母故意说来讨老太太欢心的。

京城之前还真的就出过这样的笑话。

有个官员的夫人,有一年娘家人上京城来,拖家带口的,好几个人。来到京城之后都住进了这官员家里。

按理说吧,来的人虽然多了些,住的日子也长了些。但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己的亲家,这样的事也不经常有,只要不过分忍忍就是了。

就算再不满,好歹也忍着等人走了再发作。

谁知道啊,这府上的老太太本来就不是个大方的。头一天看这么多人都要住到府上,脸就拉下来了。最后这好几个人一住就是大半个月的,又吃又喝,天天都得费银子。

可把这老太太心疼坏了。

最后什么面子都不顾了,直接就下了逐客令

不但把自己儿媳妇给气病了,还成了京城的笑话。

这儿媳妇的亲人来倒也不是空手来的,也带了不少礼物。来京城也不是打秋风,是有正经事办的。

谁知道啊,这事都还没办妥就被扫地出门了

气得他们也是扬言说以后绝不上门了

所以这事才闹得人尽皆知。

老太太可能也是想起了这怎么一桩事,撇了撇嘴,“那曾府的老太婆就是个蠢的,来几个亲戚能吃得了多少,偏她小气吧啦,惹人笑话。”

她成国公府家大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