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初至宋郡(1 / 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宋郡y城外的一座小山村中,有一间茅草屋,茅草屋中有数名稚嫩童子朗读诗书,摇头晃脑的模样甚是可爱。

茅草屋外还有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先声,穿一身黑色长衫,懒散躺在一张摇椅上,沐浴夕阳余晖,发出轻微的鼾声。

傍晚时分,村民自田间劳作归来,见年轻先生这般模样,也不打扰,蹑手蹑脚走进茅草屋,带走自家孩童。

前些日子,宋郡落下一场大雨,年轻先生因为避雨来到此处,见此处孩童懵懂无知,便停留在此,成了教书先生。

年轻先生虽然喜欢偷懒,但诗词文章信手沾来,所以村民觉得年轻先生学问很高,大抵有七八层楼那么高。

先生为人随和,并无读书人的傲气,而且愿意免费教村中孩童读书写字,村民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位年轻先生。

孩童散尽,读书声也散尽,茅草屋重归寂静,陆玄楼睁开眼睛,看着脚边零落的米粮、蔬菜,甚至有几块腊肉。

半月前,陆玄楼细雨劣马出大梁,阴差阳错之下便成了这里的教书先生

看着脚边米梁、蔬菜、腊肉,陆玄楼微微摇头,心中升起盎然暖意,对陆玄楼来说,这米梁、蔬菜、腊肉不过平常之物,但是对于村民来说却是难得的好东西,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

“民风简朴古风存,宋地百姓何至于此啊”

陆玄楼微微叹息,他自卫郡入宋地,卫郡宋地皆亡国之处,却有天壤之别。

卫郡有朱门酒肉臭,豪门公子一掷千金,只为博美人一笑;宋郡只有八百里河山满目狼藉,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唉,时也命也”

陆玄楼再声感慨,难怪宋人亡国二十年,依旧有人妄图复国啊

提着诸多东西,离开茅草屋,远远便看见炊烟袅袅,陆玄楼步入村庄之中,来到一处粗陋的房屋前,轻轻敲门。

等待片刻,一位花甲老人捞出头来,见来人是陆玄楼,顿时面带笑容,显露无尽热情。

“先生来了,快快进来”

老人将陆玄楼带入屋中,挥动衣袖将桌凳擦了又擦,才请陆玄楼坐下,然后才问道“先生,可是那些小兔崽子不听话,惹先生生气了”

“孩子们都很懂事,也很听话。”

陆玄楼笑道“倒是我有些慵懒,不曾认真教他们读书写字,是在惭愧。”

“先生说的这是什么话”

老村长说道“这年头读书人比金子还珍贵,先生能教那些小兔崽子读书写字,那就是他们的福分。”

“先生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先生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谁敢乱嚼舌根子,我非拔了他舌头不可。”

陆玄楼笑笑,将手中的米粮、蔬菜放下,对老村长说道“此处村民热情,东西太多,我吃不完,心意我领了,但这些东西还是劳烦老村长还给村民吧”

“不行”

老村长情真意切的说道“先生屈尊来此穷乡僻壤,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我等感激不尽。

“这米粮蔬菜是粗鄙食物,先生看不上。但是此地穷苦,实在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让先生见笑。”

“村长,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陆玄楼笑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陆玄楼岂会不是好人呐宋郡本就穷苦,百姓食不果腹,却将食物让于我,你让我如何心安”

陆玄楼态度坚决,任老村长百般劝说,始终不肯松口,老村长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下来,明天一早便召集村民,让他们将东西拿回去。

“老村长,我有一事不解,还望您解惑”

陆玄楼说道“宋郡比邻大江,有千里沃土,秦淮更是横穿宋郡,水源充足,为何宋郡百姓如此困苦呢”

“先生是外来人,不知宋郡十室九空少活人,不知宋郡妇女老弱少青壮,不知宋郡赋税大过天啊”

老村长叹息说道“二十年前,大魏灭宋,屠城百座,宋地青壮几乎死绝。魏人灭宋之后,大魏世族涌入宋郡,将先生口中的千里沃土据为己有,我们这些老百姓那还有活络啊”

“大魏灭宋乃是国战,我不好多说什么,但大魏世族鱼肉宋郡百姓,大魏朝廷也不管吗”陆玄楼问道。

“魏人称宋郡百姓为宋人,不当我们当自己人,又怎么会在乎我们的死活了”

老村长无奈说道“先生是魏人,也是好人,可魏人并非都是先生这种人啊”

陆玄楼沉默不语,心中阴霾滋生,抛开宋人余孽不说,宋郡百姓对大魏王朝毫无归属之心,动乱近在眼前,宋郡的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啊

“我听人说大魏当今陛下那时显明君王,最是爱护百姓。”

陆玄楼说道“我在大梁认识几个显赫人物,我这就写信请他们将宋郡之事禀明我大魏皇帝陛下,或能帮助宋郡百姓脱离苦海。”

“万万使不得,先生切不可惹火烧身啊”

老村长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