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阴符经(1 / 3)

凤九霄、魏千岁诸人一路西行,沿渭南、潼关、灵宝、三门峡一路疾驰途经各路驿站不断更换马匹,晓行夜宿马不停蹄,很快便到了洛阳城。

为了赶时间,魏千岁每次过关只亮腰牌,特地对守城卒强调不准惊动当地太守郡守。此时西北战端已开,各地戒备骤然森严,一行数人当中有太监、有披甲持剑护卫、有官军、有书生,都骑马,还有三辆马车,这般组合如何不惊动当地郡守有那投机者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前来拜见千岁大人。不过都碰了个软钉子便知趣而退。

一路上不停地有军马向西北方向开拔。

偶尔遇到相熟之将领亦是寒暄三言两语便分道扬镳。贻误战机之罪一般人可是担不起的

众人知道这些兵马最终集结之地自然是泾阳

凤九霄见这些部队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刀枪林立,寒光刺眼,一见便知战力强大

一路上车如流水、马似长龙,浩浩荡荡、源源不断,兵力之盛、兵源之足远超想象

由此可见大周这些年来能与契丹互有胜负绝不是侥幸得来以往汉人何曾赢过契丹

魏千岁告诉凤九霄,许多人包括连家自己都以为如果再有三个月的时间,兵源、粮草、兵器就会准备更加充分,不至于像现在这般仓促。各种计划布署就会更加完善,比如安插在朝廷各司各衙、各州郡的人马可以同时从容发难,扰乱朝政,与连家军内外夹攻,里应外合,很快便可拿下京都据说连氏手下一名偏将曾经放出豪言,“不出三个月就能攻进京师”

其实大家都判断错了

魏千岁说,这种假设是基于朝廷一点准备也没有、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

雄才大略的世宗皇帝难道就不懂以史为鉴自朱温反唐以来,武将造反已成家常便饭,世宗皇帝就算再蠢难道不知道功高震主天下军马兵分四路,这就是世宗的第一步,连傻子都知道同时设四个大将军就是用来相互制衡的刘帮当年拜韩信为大将统领三军,统天下兵马,其余诸将皆受其节制,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之盛一时无两最后尾大不掉,逼得汉高祖又拿出年轻时的慎用手段偷出兵符、夺回兵权即使没了兵权,大汉皇族见到韩信照样如芒刺在背一个将军带兵多年,出生入死,身后会吸引一大批忠诚的追随者,即使解甲归田,只要一天不死,就一天有翻天的可能所以吕后接着设计杀之由此可见,不管你反还是不反,只要你威胁到了权力巅峰你都得死纵然韩信本人不想反,但吕后不放心,谁敢保证他的心腹没野心不撺掇不怂恿日久天长,面对一步登天的机会谁能保证不动凡心所以世宗皇帝不设天下兵马大元帅,而是设四大将军兵分四路即使这样有人仍然胆大包天,大将军卫青云居然被刺杀按常理凶手自然是另外三大将军之一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不排除其有他人作案的可能。如果这还引不起皇帝的警觉,那这个皇帝也该让位了魏千岁说起世宗皇帝时崇拜之情溢于言表革除弊政,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整军练卒,大周为后梁以来最为强盛之帝国,世宗为五代以来最为勤政之皇帝。没有之一

偶有将帅擦肩而过,魏千岁便及时指出这些军马统帅的性格特点和作战能力,他说的起劲,凤九霄听得高兴,两人这一路相谈甚欢。有说不完的话题,漫漫长路才不再寂寥。

魏千岁不停地收到飞鸽传书,路上也不停地有人呈送线报。他身边虽然只带了崔大先生和四名太监,但周边隐藏的谍子、不良人却是不少越近京师,向魏千岁聚集的皇城司、不良人的高手就越多。

对于呈上来的情报,魏千岁不说,凤九霄绝对不问。

袁紫珊最近似乎对武道越来越感兴趣,时常问凤九霄一些内力修练的问题。凤九霄听她所问的多属于道家功夫,便问她练的是什么,她便拿出一本不知道从哪搞来的阴符经。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寥寥三百字,凤九霄随意翻了翻,上面有“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还有“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沉入水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等诸多道法自然的说法。凤九霄问她“你从哪里得到这本书的”

袁紫珊巧笑倩兮“上一站啊。”

凤九霄心头一跳,崩住脸道“上一站,孟津”

袁紫珊美目盼兮“是啊。怎么了哪里不妥”

凤九霄盯着她一双剪水秋瞳,面露古怪“你知道这是什么书吗”

袁紫珊笑了笑。

轻轻一笑,勾魂夺魄

凤九霄心神一荡,险些坠下马来。连忙捂着眼睛,“施主收敛些。”袁紫珊笑得更加厉害,愈发销魂。

凤九霄只好投降道“好了,别笑了。看样子你知道”

袁紫珊稍微收敛笑意,颇为自傲地道“我当然知道了。据说阴符经是唐朝大真人李筌在洛阳嵩山少室山虎口岩石壁上发现的,不知是哪位神仙刻在石壁上的,李筌抄录下来此后才流传世间”。她接着说“虽然假借仙人的说法可以提高这